Redis面试 - redis问题总结(答案版)

zszdevelop数据库Redis大约 71 分钟

Redis面试 - redis问题总结(答案版)

1. 常规问题

1.1 什么是Redis,为什么用Redis?

Redis是一种支持key-value等多种数据结构的存储系统。可用于缓存,事件发布或订阅,高速队列等场景。支持网络,提供字符串,哈希,列表,队列,集合结构直接存取,基于内存,可持久化。

  • 读写性能优异
    • Redis能读的速度是110000次/s,写的速度是81000次/s (测试条件见下一节)。
  • 数据类型丰富
    • Redis支持二进制案例的 Strings, Lists, Hashes, Sets 及 Ordered Sets 数据类型操作。
  • 原子性
    • Redis的所有操作都是原子性的,同时Redis还支持对几个操作全并后的原子性执行。
  • 丰富的特性
    • Redis支持 publish/subscribe, 通知, key 过期等特性。
  • 持久化
    • Redis支持RDB, AOF等持久化方式
  • 发布订阅
    • Redis支持发布/订阅模式
  • 分布式
    • Redis Cluster

1.2. 为什么Redis 是单线程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快?

  • redis完全基于内存,绝大部分请求是纯粹的内存操作,非常快速.
  • 数据结构简单,对数据操作也简单,redis中的数据结构是专门进行设计的
  • 采用单线程模型, 避免了不必要的上下文切换和竞争条件, 也不存在多线程或者多线程切换而消耗CPU, 不用考虑各种锁的问题, 不存在加锁, 释放锁的操作, 没有因为可能出现死锁而导致性能消耗
  • 使用了多路IO复用模型,非阻塞IO
  • 使用底层模型不同,它们之间底层实现方式及与客户端之间的 通信的应用协议不一样,Redis直接构建了自己的VM机制,因为一般的系统调用系统函数的话,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去移动和请求

1.3. Redis 一般有哪些使用场景?

可以结合自己的项目讲讲,比如

  • 热点数据的缓存

缓存是Redis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之所有这么使用,主要是因为Redis读写性能优异。而且逐渐有取代memcached,成为首选服务端缓存的组件。而且,Redis内部是支持事务的,在使用时候能有效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限时业务的运用

redis中可以使用expire命令设置一个键的生存时间,到时间后redis会删除它。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运用在限时的优惠活动信息、手机验证码等业务场景。

  • 计数器相关问题

redis由于incrby命令可以实现原子性的递增,所以可以运用于高并发的秒杀活动、分布式序列号的生成、具体业务还体现在比如限制一个手机号发多少条短信、一个接口一分钟限制多少请求、一个接口一天限制调用多少次等等。

  • 分布式锁

这个主要利用redis的setnx命令进行,setnx:"set if not exists"就是如果不存在则成功设置缓存同时返回1,否则返回0 ,这个特性在俞你奔远方的后台中有所运用,因为我们服务器是集群的,定时任务可能在两台机器上都会运行,所以在定时任务中首先 通过setnx设置一个lock,如果成功设置则执行,如果没有成功设置,则表明该定时任务已执行。 当然结合具体业务,我们可以给这个lock加一个过期时间,比如说30分钟执行一次的定时任务,那么这个过期时间设置为小于30分钟的一个时间就可以,这个与定时任务的周期以及定时任务执行消耗时间相关。

在分布式锁的场景中,主要用在比如秒杀系统等。

2. 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

2.1 Redis 有哪些数据类型?

  • 5种基础数据类型,分别是:String、List、Set、Zset、Hash。
image-20220628220310533
image-20220628220310533
结构类型结构存储的值结构的读写能力
String字符串可以是字符串、整数或浮点数对整个字符串或字符串的一部分进行操作;对整数或浮点数进行自增或自减操作;
List列表一个链表,链表上的每个节点都包含一个字符串对链表的两端进行push和pop操作,读取单个或多个元素;根据值查找或删除元素;
Set集合包含字符串的无序集合字符串的集合,包含基础的方法有看是否存在添加、获取、删除;还包含计算交集、并集、差集等
Hash散列包含键值对的无序散列表包含方法有添加、获取、删除单个元素
Zset有序集合和散列一样,用于存储键值对字符串成员与浮点数分数之间的有序映射;元素的排列顺序由分数的大小决定;包含方法有添加、获取、删除单个元素以及根据分值范围或成员来获取元素
  • 三种特殊的数据类型 分别是 HyperLogLogs(基数统计), Bitmaps (位图) 和 geospatial (地理位置)

2.2 谈谈Redis 的对象机制(redisObject)?

比如说, 集合类型就可以由字典和整数集合两种不同的数据结构实现, 但是, 当用户执行 ZADD 命令时, 他/她应该不必关心集合使用的是什么编码, 只要 Redis 能按照 ZADD 命令的指示, 将新元素添加到集合就可以了。

这说明, 操作数据类型的命令除了要对键的类型进行检查之外, 还需要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编码进行多态处理.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Redis 构建了自己的类型系统, 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redisObject 对象.
  • 基于 redisObject 对象的类型检查.
  • 基于 redisObject 对象的显式多态函数.
  • 对 redisObject 进行分配、共享和销毁的机制.
/*
 * Redis 对象
 */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

    // 类型
    unsigned type:4;

    // 编码方式
    unsigned encoding:4;

    // LRU - 24位, 记录最末一次访问时间(相对于lru_clock); 或者 LFU(最少使用的数据:8位频率,16位访问时间)
    unsigned lru:LRU_BITS; // LRU_BITS: 24

    // 引用计数
    int refcount;

    // 指向底层数据结构实例
    void *ptr;

} robj;

下图对应上面的结构

image-20220628220842046
image-20220628220842046

2.3 Redis 数据类型有哪些底层数据结构?

image-20220628220915518
image-20220628220915518
  • 简单动态字符串 - sds
  • 压缩列表 - ZipList
  • 快表 - QuickList
  • 字典/哈希表 - Dict
  • 整数集 - IntSet
  • 跳表 - ZSkipList

2.4 为什么要设计sds?

  • 常数复杂度获取字符串长度

由于 len 属性的存在,我们获取 SDS 字符串的长度只需要读取 len 属性,时间复杂度为 O(1)。而对于 C 语言,获取字符串的长度通常是经过遍历计数来实现的,时间复杂度为 O(n)。通过 strlen key 命令可以获取 key 的字符串长度。

  • 杜绝缓冲区溢出

我们知道在 C 语言中使用 strcat 函数来进行两个字符串的拼接,一旦没有分配足够长度的内存空间,就会造成缓冲区溢出。而对于 SDS 数据类型,在进行字符修改的时候,会首先根据记录的 len 属性检查内存空间是否满足需求,如果不满足,会进行相应的空间扩展,然后在进行修改操作,所以不会出现缓冲区溢出。

  • 减少修改字符串的内存重新分配次数

C语言由于不记录字符串的长度,所以如果要修改字符串,必须要重新分配内存(先释放再申请),因为如果没有重新分配,字符串长度增大时会造成内存缓冲区溢出,字符串长度减小时会造成内存泄露。

而对于SDS,由于len属性和alloc属性的存在,对于修改字符串SDS实现了空间预分配惰性空间释放两种策略:

  1. 空间预分配:对字符串进行空间扩展的时候,扩展的内存比实际需要的多,这样可以减少连续执行字符串增长操作所需的内存重分配次数。
  2. 惰性空间释放:对字符串进行缩短操作时,程序不立即使用内存重新分配来回收缩短后多余的字节,而是使用 alloc 属性将这些字节的数量记录下来,等待后续使用。(当然SDS也提供了相应的API,当我们有需要时,也可以手动释放这些未使用的空间。)
  • 二进制安全

因为C字符串以空字符作为字符串结束的标识,而对于一些二进制文件(如图片等),内容可能包括空字符串,因此C字符串无法正确存取;而所有 SDS 的API 都是以处理二进制的方式来处理 buf 里面的元素,并且 SDS 不是以空字符串来判断是否结束,而是以 len 属性表示的长度来判断字符串是否结束。

  • 兼容部分 C 字符串函数

虽然 SDS 是二进制安全的,但是一样遵从每个字符串都是以空字符串结尾的惯例,这样可以重用 C 语言库<string.h> 中的一部分函数。

2.5 Redis 一个字符串类型的值能存储最大容量是多少?

512M

2.6 为什么会设计Stream?

用过Redis做消息队列的都了解,基于Reids的消息队列实现有很多种,例如:

  • PUB/SUB,订阅/发布模式
    • 但是发布订阅模式是无法持久化的,如果出现网络断开、Redis 宕机等,消息就会被丢弃;
  • 基于List LPUSH+BRPOP 或者 基于Sorted-Set 的实现
    • 支持了持久化,但是不支持多播,分组消费等

消费组消费图

image-20220628221135429
image-20220628221135429

2.7 Redis Stream用在什么样场景?

可用作时通信等,大数据分析,异地数据备份等

image-20220628221236545
image-20220628221236545

客户端可以平滑扩展,提高处理能力

image-20220628221321712
image-20220628221321712

2.8 Redis Stream消息ID的设计是否考虑了时间回拨的问题?

XADD生成的1553439850328-0,就是Redis生成的消息ID,由两部分组成:时间戳-序号。时间戳是毫秒级单位,是生成消息的Redis服务器时间,它是个64位整型(int64)。序号是在这个毫秒时间点内的消息序号,它也是个64位整型。

可以通过multi批处理,来验证序号的递增:

127.0.0.1:6379> MULTI
OK
127.0.0.1:6379> XADD memberMessage * msg one
QUEUED
127.0.0.1:6379> XADD memberMessage * msg two
QUEUED
127.0.0.1:6379> XADD memberMessage * msg three
QUEUED
127.0.0.1:6379> XADD memberMessage * msg four
QUEUED
127.0.0.1:6379> XADD memberMessage * msg five
QUEUED
127.0.0.1:6379> EXEC
1) "1553441006884-0"
2) "1553441006884-1"
3) "1553441006884-2"
4) "1553441006884-3"
5) "1553441006884-4"

由于一个redis命令的执行很快,所以可以看到在同一时间戳内,是通过序号递增来表示消息的。

为了保证消息是有序的,因此Redis生成的ID是单调递增有序的。由于ID中包含时间戳部分,为了避免服务器时间错误而带来的问题(例如服务器时间延后了),Redis的每个Stream类型数据都维护一个latest_generated_id属性,用于记录最后一个消息的ID。若发现当前时间戳退后(小于latest_generated_id所记录的),则采用时间戳不变而序号递增的方案来作为新消息ID(这也是序号为什么使用int64的原因,保证有足够多的的序号),从而保证ID的单调递增性质。

强烈建议使用Redis的方案生成消息ID,因为这种时间戳+序号的单调递增的ID方案,几乎可以满足你全部的需求。但同时,记住ID是支持自定义的,别忘了!

2.9 Redis Stream消费者崩溃带来的会不会消息丢失问题?

为了解决组内消息读取但处理期间消费者崩溃带来的消息丢失问题,STREAM 设计了 Pending 列表,用于记录读取但并未处理完毕的消息。命令XPENDIING 用来获消费组或消费内消费者的未处理完毕的消息。演示如下:

127.0.0.1:6379> XPENDING mq mqGroup # mpGroup的Pending情况
1) (integer) 5 # 5个已读取但未处理的消息
2) "1553585533795-0" # 起始ID
3) "1553585533795-4" # 结束ID
4) 1) 1) "consumerA" # 消费者A有3个
      2) "3"
   2) 1) "consumerB" # 消费者B有1个
      2) "1"
   3) 1) "consumerC" # 消费者C有1个
      2) "1"

127.0.0.1:6379> XPENDING mq mqGroup - + 10 # 使用 start end count 选项可以获取详细信息
1) 1) "1553585533795-0" # 消息ID
   2) "consumerA" # 消费者
   3) (integer) 1654355 # 从读取到现在经历了1654355ms,IDLE
   4) (integer) 5 # 消息被读取了5次,delivery counter
2) 1) "1553585533795-1"
   2) "consumerA"
   3) (integer) 1654355
   4) (integer) 4
# 共5个,余下3个省略 ...

127.0.0.1:6379> XPENDING mq mqGroup - + 10 consumerA # 在加上消费者参数,获取具体某个消费者的Pending列表
1) 1) "1553585533795-0"
   2) "consumerA"
   3) (integer) 1641083
   4) (integer) 5
# 共3个,余下2个省略 ...

每个Pending的消息有4个属性:

  • 消息ID
  • 所属消费者
  • IDLE,已读取时长
  • delivery counter,消息被读取次数

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之前读取的消息,都被记录在Pending列表中,说明全部读到的消息都没有处理,仅仅是读取了。那如何表示消费者处理完毕了消息呢?使用命令 XACK 完成告知消息处理完成,演示如下:

127.0.0.1:6379> XACK mq mqGroup 1553585533795-0 # 通知消息处理结束,用消息ID标识
(integer) 1

127.0.0.1:6379> XPENDING mq mqGroup # 再次查看Pending列表
1) (integer) 4 # 已读取但未处理的消息已经变为4个
2) "1553585533795-1"
3) "1553585533795-4"
4) 1) 1) "consumerA" # 消费者A,还有2个消息处理
      2) "2"
   2) 1) "consumerB"
      2) "1"
   3) 1) "consumerC"
      2) "1"
127.0.0.1:6379>

有了这样一个Pending机制,就意味着在某个消费者读取消息但未处理后,消息是不会丢失的。等待消费者再次上线后,可以读取该Pending列表,就可以继续处理该消息了,保证消息的有序和不丢失。

2.10 Redis Steam 坏消息问题,死信问题?

正如上面所说,如果某个消息,不能被消费者处理,也就是不能被XACK,这是要长时间处于Pending列表中,即使被反复的转移给各个消费者也是如此。此时该消息的delivery counter就会累加(上一节的例子可以看到),当累加到某个我们预设的临界值时,我们就认为是坏消息(也叫死信,DeadLetter,无法投递的消息),由于有了判定条件,我们将坏消息处理掉即可,删除即可。删除一个消息,使用XDEL语法,演示如下:

# 删除队列中的消息
127.0.0.1:6379> XDEL mq 1553585533795-1
(integer) 1
# 查看队列中再无此消息
127.0.0.1:6379> XRANGE mq - +
1) 1) "1553585533795-0"
   2) 1) "msg"
      2) "1"
2) 1) "1553585533795-2"
   2) 1) "msg"
      2) "3"

注意本例中,并没有删除Pending中的消息因此你查看Pending,消息还会在。可以执行XACK标识其处理完毕!

3. 持久化和内存

3.1 Redis 的持久化机制是什么?各自的优缺点?一般怎么用?

  1. RDB持久化是把当前进程数据生成快照保存到磁盘上的过程; 针对RDB不适合实时持久化的问题,Redis提供了AOF持久化方式来解决.
  2. AOF是“写后”日志,Redis先执行命令,把数据写入内存,然后才记录日志。日志里记录的是Redis收到的每一条命令,这些命令是以文本形式保存。
  3. Redis 4.0 中提出了一个混合使用 AOF 日志和内存快照的方法。简单来说,内存快照以一定的频率执行,在两次快照之间,使用 AOF 日志记录这期间的所有命令操作。

这样一来,快照不用很频繁地执行,这就避免了频繁 fork 对主线程的影响。而且,AOF 日志也只用记录两次快照间的操作,也就是说,不需要记录所有操作了,因此,就不会出现文件过大的情况了,也可以避免重写开销。

如下图所示,T1 和 T2 时刻的修改,用 AOF 日志记录,等到第二次做全量快照时,就可以清空 AOF 日志,因为此时的修改都已经记录到快照中了,恢复时就不再用日志了。

image-20220628222023267
image-20220628222023267

这个方法既能享受到 RDB 文件快速恢复的好处,又能享受到 AOF 只记录操作命令的简单优势, 实际环境中用的很多。

3.2 RDB 触发方式?

触发rdb持久化的方式有2种,分别是手动触发自动触发

  • 手动触发
    • save命令:阻塞当前Redis服务器,直到RDB过程完成为止,对于内存 比较大的实例会造成长时间阻塞,线上环境不建议使用
    • bgsave命令:Redis进程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RDB持久化过程由子 进程负责,完成后自动结束。阻塞只发生在fork阶段,一般时间很短

bgsave流程图如下所示

image-20220628222152957
image-20220628222152957
  • 自动触发
    • redis.conf中配置save m n,即在m秒内有n次修改时,自动触发bgsave生成rdb文件;
    • 主从复制时,从节点要从主节点进行全量复制时也会触发bgsave操作,生成当时的快照发送到从节点;
    • 执行debug reload命令重新加载redis时也会触发bgsave操作;
    • 默认情况下执行shutdown命令时,如果没有开启aof持久化,那么也会触发bgsave操作;

3.3 那么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呢?

RDB由于生产环境中我们为Redis开辟的内存区域都比较大(例如6GB),那么将内存中的数据同步到硬盘的过程可能就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实际情况是这段时间Redis服务一般都会收到数据写操作请求。那么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呢?

RDB中的核心思路是Copy-on-Write,来保证在进行快照操作的这段时间,需要压缩写入磁盘上的数据在内存中不会发生变化。在正常的快照操作中,一方面Redis主进程会fork一个新的快照进程专门来做这个事情,这样保证了Redis服务不会停止对客户端包括写请求在内的任何响应。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发生的数据变化会以副本的方式存放在另一个新的内存区域,待快照操作结束后才会同步到原来的内存区域。

举个例子:如果主线程对这些数据也都是读操作(例如图中的键值对 A),那么,主线程和 bgsave 子进程相互不影响。但是,如果主线程要修改一块数据(例如图中的键值对 C),那么,这块数据就会被复制一份,生成该数据的副本。然后,bgsave 子进程会把这个副本数据写入 RDB 文件,而在这个过程中,主线程仍然可以直接修改原来的数据。

image-20220628222325269
image-20220628222325269

3.4 在进行RDB快照操作的这段时间,如果发生服务崩溃怎么办?

很简单,在没有将数据全部写入到磁盘前,这次快照操作都不算成功。如果出现了服务崩溃的情况,将以上一次完整的RDB快照文件作为恢复内存数据的参考。也就是说,在快照操作过程中不能影响上一次的备份数据。Redis服务会在磁盘上创建一个临时文件进行数据操作,待操作成功后才会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掉上一次的备份。

3.5 可以每秒做一次RDB快照吗?

对于快照来说,所谓“连拍”就是指连续地做快照。这样一来,快照的间隔时间变得很短,即使某一时刻发生宕机了,因为上一时刻快照刚执行,丢失的数据也不会太多。但是,这其中的快照间隔时间就很关键了。

如下图所示,我们先在 T0 时刻做了一次快照,然后又在 T0+t 时刻做了一次快照,在这期间,数据块 5 和 9 被修改了。如果在 t 这段时间内,机器宕机了,那么,只能按照 T0 时刻的快照进行恢复。此时,数据块 5 和 9 的修改值因为没有快照记录,就无法恢复了。

image-20220628222410531
image-20220628222410531

所以,要想尽可能恢复数据,t 值就要尽可能小,t 越小,就越像“连拍”。那么,t 值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是不是可以每秒做一次快照?毕竟,每次快照都是由 bgsave 子进程在后台执行,也不会阻塞主线程。

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虽然 bgsave 执行时不阻塞主线程,但是,如果频繁地执行全量快照,也会带来两方面的开销

  • 一方面,频繁将全量数据写入磁盘,会给磁盘带来很大压力,多个快照竞争有限的磁盘带宽,前一个快照还没有做完,后一个又开始做了,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 另一方面,bgsave 子进程需要通过 fork 操作从主线程创建出来。虽然,子进程在创建后不会再阻塞主线程,但是,fork 这个创建过程本身会阻塞主线程,而且主线程的内存越大,阻塞时间越长。如果频繁 fork 出 bgsave 子进程,这就会频繁阻塞主线程了。

那么,有什么其他好方法吗?此时,我们可以做增量快照,就是指做了一次全量快照后,后续的快照只对修改的数据进行快照记录,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全量快照的开销。这个比较好理解。

但是它需要我们使用额外的元数据信息去记录哪些数据被修改了,这会带来额外的空间开销问题。那么,还有什么方法既能利用 RDB 的快速恢复,又能以较小的开销做到尽量少丢数据呢?RDB和AOF的混合方式。

3.6 AOF是写前日志还是写后日志?

AOF日志采用写后日志,即先写内存,后写日志

image-20220628222701583
image-20220628222701583

为什么采用写后日志

Redis要求高性能,采用写日志有两方面好处:

  • 避免额外的检查开销:Redis 在向 AOF 里面记录日志的时候,并不会先去对这些命令进行语法检查。所以,如果先记日志再执行命令的话,日志中就有可能记录了错误的命令,Redis 在使用日志恢复数据时,就可能会出错。
  • 不会阻塞当前的写操作

但这种方式存在潜在风险:

  • 如果命令执行完成,写日志之前宕机了,会丢失数据。
  • 主线程写磁盘压力大,导致写盘慢,阻塞后续操作。

3.7 如何实现AOF的?

AOF日志记录Redis的每个写命令,步骤分为:命令追加(append)、文件写入(write)和文件同步(sync)。

  • 命令追加 当AOF持久化功能打开了,服务器在执行完一个写命令之后,会以协议格式将被执行的写命令追加到服务器的 aof_buf 缓冲区。
  • 文件写入和同步 关于何时将 aof_buf 缓冲区的内容写入AOF文件中,Redis提供了三种写回策略:
image-20220628222755767
image-20220628222755767

Always,同步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立马同步地将日志写回磁盘;

Everysec,每秒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只是先把日志写到AOF文件的内存缓冲区,每隔一秒把缓冲区中的内容写入磁盘;

No,操作系统控制的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只是先把日志写到AOF文件的内存缓冲区,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磁盘。

3.8 三种写回策略的优缺点

上面的三种写回策略体现了一个重要原则:trade-off,取舍,指在性能和可靠性保证之间做取舍。

关于AOF的同步策略是涉及到操作系统的 write 函数和 fsync 函数的,在《Redis设计与实现》中是这样说明的

为了提高文件写入效率,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当用户调用write函数,将一些数据写入文件时,操作系统通常会将数据暂存到一个内存缓冲区里,当缓冲区的空间被填满或超过了指定时限后,才真正将缓冲区的数据写入到磁盘里。

这样的操作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为数据写入带来了安全问题:如果计算机停机,内存缓冲区中的数据会丢失。为此,系统提供了fsync、fdatasync同步函数,可以强制操作系统立刻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硬盘里,从而确保写入数据的安全性。

3.9 什么是AOF重写?

Redis通过创建一个新的AOF文件来替换现有的AOF,新旧两个AOF文件保存的数据相同,但新AOF文件没有了冗余命令。

image-20220628222858541
image-20220628222858541

3.10 AOF重写会阻塞吗?

AOF重写过程是由后台进程bgrewriteaof来完成的。主线程fork出后台的bgrewriteaof子进程,fork会把主线程的内存拷贝一份给bgrewriteaof子进程,这里面就包含了数据库的最新数据。然后,bgrewriteaof子进程就可以在不影响主线程的情况下,逐一把拷贝的数据写成操作,记入重写日志。

所以aof在重写时,在fork进程时是会阻塞住主线程的

3.11 AOF日志何时会重写?

有两个配置项控制AOF重写的触发:

auto-aof-rewrite-min-size:表示运行AOF重写时文件的最小大小,默认为64MB。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这个值的计算方式是,当前aof文件大小和上一次重写后aof文件大小的差值,再除以上一次重写后aof文件大小。也就是当前aof文件比上一次重写后aof文件的增量大小,和上一次重写后aof文件大小的比值。

3.12 AOF重写日志时,有新数据写入咋整?

重写过程总结为:“一个拷贝,两处日志”。在fork出子进程时的拷贝,以及在重写时,如果有新数据写入,主线程就会将命令记录到两个aof日志内存缓冲区中。如果AOF写回策略配置的是always,则直接将命令写回旧的日志文件,并且保存一份命令至AOF重写缓冲区,这些操作对新的日志文件是不存在影响的。(旧的日志文件:主线程使用的日志文件,新的日志文件:bgrewriteaof进程使用的日志文件)

而在bgrewriteaof子进程完成会日志文件的重写操作后,会提示主线程已经完成重写操作,主线程会将AOF重写缓冲中的命令追加到新的日志文件后面。这时候在高并发的情况下,AOF重写缓冲区积累可能会很大,这样就会造成阻塞,Redis后来通过Linux管道技术让aof重写期间就能同时进行回放,这样aof重写结束后只需回放少量剩余的数据即可。

最后通过修改文件名的方式,保证文件切换的原子性。

在AOF重写日志期间发生宕机的话,因为日志文件还没切换,所以恢复数据时,用的还是旧的日志文件。

3.13 主线程fork出子进程的是如何复制内存数据的?

fork采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写时复制(copy on write)机制,就是为了避免一次性拷贝大量内存数据给子进程造成阻塞。fork子进程时,子进程时会拷贝父进程的页表,即虚实映射关系(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映射索引表),而不会拷贝物理内存。这个拷贝会消耗大量cpu资源,并且拷贝完成前会阻塞主线程,阻塞时间取决于内存中的数据量,数据量越大,则内存页表越大。拷贝完成后,父子进程使用相同的内存地址空间。

但主进程是可以有数据写入的,这时候就会拷贝物理内存中的数据。如下图(进程1看做是主进程,进程2看做是子进程):

image-20220628223022048
image-20220628223022048

在主进程有数据写入时,而这个数据刚好在页c中,操作系统会创建这个页面的副本(页c的副本),即拷贝当前页的物理数据,将其映射到主进程中,而子进程还是使用原来的的页c。

3.14 在重写日志整个过程时,主线程有哪些地方会被阻塞?

  1. fork子进程时,需要拷贝虚拟页表,会对主线程阻塞。
  2. 主进程有bigkey写入时,操作系统会创建页面的副本,并拷贝原有的数据,会对主线程阻塞。
  3. 子进程重写日志完成后,主进程追加aof重写缓冲区时可能会对主线程阻塞。

3.15 为什么AOF重写不复用原AOF日志?

两方面原因:

  1. 父子进程写同一个文件会产生竞争问题,影响父进程的性能。
  2. 如果AOF重写过程中失败了,相当于污染了原本的AOF文件,无法做恢复数据使用。

3.16 Redis 过期键的删除策略有哪些?

在单机版Redis中,存在两种删除策略:

  • 惰性删除:服务器不会主动删除数据,只有当客户端查询某个数据时,服务器判断该数据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则删除。
  • 定期删除:服务器执行定时任务删除过期数据,但是考虑到内存和CPU的折中(删除会释放内存,但是频繁的删除操作对CPU不友好),该删除的频率和执行时间都受到了限制。

在主从复制场景下,为了主从节点的数据一致性,从节点不会主动删除数据,而是由主节点控制从节点中过期数据的删除。由于主节点的惰性删除和定期删除策略,都不能保证主节点及时对过期数据执行删除操作,因此,当客户端通过Redis从节点读取数据时,很容易读取到已经过期的数据。

Redis 3.2中,从节点在读取数据时,增加了对数据是否过期的判断:如果该数据已过期,则不返回给客户端;将Redis升级到3.2可以解决数据过期问题。

3.17 Redis 内存淘汰算法有哪些?

Redis共支持八种淘汰策略,分别是noeviction、volatile-random、volatile-ttl、volatile-lru、volatile-lfu、allkeys-lru、allkeys-random 和 allkeys-lfu 策略。

怎么理解呢?主要看分三类看:

  • 不淘汰
    • noeviction (v4.0后默认的)
  • 对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
    • 随机:volatile-random
    • ttl:volatile-ttl
    • lru:volatile-lru
    • lfu:volatile-lfu
  • 全部数据进行淘汰
    • 随机:allkeys-random
    • lru:allkeys-lru
    • lfu:allkeys-lfu

LRU算法:LRU 算法的全称是 Least Recently Used,按照最近最少使用的原则来筛选数据。这种模式下会使用 LRU 算法筛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

Redis优化的LRU算法实现

Redis会记录每个数据的最近一次被访问的时间戳。在Redis在决定淘汰的数据时,第一次会随机选出 N 个数据,把它们作为一个候选集合。接下来,Redis 会比较这 N 个数据的 lru 字段,把 lru 字段值最小的数据从缓存中淘汰出去。通过随机读取待删除集合,可以让Redis不用维护一个巨大的链表,也不用操作链表,进而提升性能。

LFU 算法:LFU 缓存策略是在 LRU 策略基础上,为每个数据增加了一个计数器,来统计这个数据的访问次数。当使用 LFU 策略筛选淘汰数据时,首先会根据数据的访问次数进行筛选,把访问次数最低的数据淘汰出缓存。如果两个数据的访问次数相同,LFU 策略再比较这两个数据的访问时效性,把距离上一次访问时间更久的数据淘汰出缓存。 Redis的LFU算法实现:

当 LFU 策略筛选数据时,Redis 会在候选集合中,根据数据 lru 字段的后 8bit 选择访问次数最少的数据进行淘汰。当访问次数相同时,再根据 lru 字段的前 16bit 值大小,选择访问时间最久远的数据进行淘汰。

Redis 只使用了 8bit 记录数据的访问次数,而 8bit 记录的最大值是 255,这样在访问快速的情况下,如果每次被访问就将访问次数加一,很快某条数据就达到最大值255,可能很多数据都是255,那么退化成LRU算法了。所以Redis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了一个更优的计数规则,并可以通过配置项,来控制计数器增加的速度。

3.18 Redis的内存用完了会发生什么?

如果达到设置的上限,Redis的写命令会返回错误信息(但是读命令还可以正常返回。)或者你可以配置内存淘汰机制,当Redis达到内存上限时会冲刷掉旧的内容。

3.19 Redis如何做内存优化?

  1. 缩减键值对象: 缩减键(key)和值(value)的长度,

key长度:如在设计键时,在完整描述业务情况下,键值越短越好。

value长度:值对象缩减比较复杂,常见需求是把业务对象序列化成二进制数组放入Redis。首先应该在业务上精简业务对象,去掉不必要的属性避免存储无效数据。其次在序列化工具选择上,应该选择更高效的序列化工具来降低字节数组大小。以JAVA为例,内置的序列化方式无论从速度还是压缩比都不尽如人意,这时可以选择更高效的序列化工具,如: protostuff,kryo等,下图是JAVA常见序列化工具空间压缩对比。

  1. 共享对象池

对象共享池指Redis内部维护[0-9999]的整数对象池。创建大量的整数类型redisObject存在内存开销,每个redisObject内部结构至少占16字节,甚至超过了整数自身空间消耗。所以Redis内存维护一个[0-9999]的整数对象池,用于节约内存。 除了整数值对象,其他类型如list,hash,set,zset内部元素也可以使用整数对象池。因此开发中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整数对象以节省内存。

  1. 字符串优化
  2. 编码优化
  3. 控制key的数量

3.20 Redis key 的过期时间和永久有效分别怎么设置?

EXPIRE 和 PERSIST 命令

3.21 Redis 中的管道有什么用?

一次请求/响应服务器能实现处理新的请求即使旧的请求还未被响应,这样就可以将多个命令发送到服务器,而不用等待回复,最后在一个步骤中读取该答复。

这就是管道(pipelining),是一种几十年来广泛使用的技术。例如许多 POP3 协议已经实现支持这个功能,大大加快了从服务器下载新邮件的过程。

4. 事务

4.1 什么是redis事务?

Redis 事务的本质是一组命令的集合。事务支持一次执行多个命令,一个事务中所有命令都会被序列化。在事务执行过程,会按照顺序串行化执行队列中的命令,其他客户端提交的命令请求不会插入到事务执行命令序列中。

总结说:redis事务就是一次性、顺序性、排他性的执行一个队列中的一系列命令。

4.2 Redis事务相关命令?

MULTI 、 EXEC 、 DISCARD 和 WATCH 是 Redis 事务相关的命令。

  • MULTI :开启事务,redis会将后续的命令逐个放入队列中,然后使用EXEC命令来原子化执行这个命令系列。
  • EXEC:执行事务中的所有操作命令。
  • DISCARD:取消事务,放弃执行事务块中的所有命令。
  • WATCH:监视一个或多个key,如果事务在执行前,这个key(或多个key)被其他命令修改,则事务被中断,不会执行事务中的任何命令。
  • UNWATCH:取消WATCH对所有key的监视

4.3 Redis事务的三个阶段?

Redis事务执行是三个阶段:

  • 开启:以MULTI开始一个事务
  • 入队:将多个命令入队到事务中,接到这些命令并不会立即执行,而是放到等待执行的事务队列里面
  • 执行:由EXEC命令触发事务

当一个客户端切换到事务状态之后, 服务器会根据这个客户端发来的不同命令执行不同的操作:

  • 如果客户端发送的命令为 EXEC 、 DISCARD 、 WATCH 、 MULTI 四个命令的其中一个, 那么服务器立即执行这个命令。
  • 与此相反, 如果客户端发送的命令是 EXEC 、 DISCARD 、 WATCH 、 MULTI 四个命令以外的其他命令, 那么服务器并不立即执行这个命令, 而是将这个命令放入一个事务队列里面, 然后向客户端返回 QUEUED 回复。
image-20220628223526301
image-20220628223526301

4.4 Redis事务其它实现?

  • 基于Lua脚本,Redis可以保证脚本内的命令一次性、按顺序地执行,其同时也不提供事务运行错误的回滚,执行过程中如果部分命令运行错误,剩下的命令还是会继续运行完
  • 基于中间标记变量,通过另外的标记变量来标识事务是否执行完成,读取数据时先读取该标记变量判断是否事务执行完成。但这样会需要额外写代码实现,比较繁琐

4.5 Redis事务中出现错误的处理?

  • 语法错误(编译器错误)

在开启事务后,修改k1值为11,k2值为22,但k2语法错误,最终导致事务提交失败,k1、k2保留原值

127.0.0.1:6379> set k1 v1
OK
127.0.0.1:6379> set k2 v2
OK
127.0.0.1:6379> MULTI
OK
127.0.0.1:6379> set k1 11
QUEUED
127.0.0.1:6379> sets k2 22
(error) ERR unknown command `sets`, with args beginning with: `k2`, `22`, 
127.0.0.1:6379> exec
(error) EXECABORT Transaction discarded because of previous errors.
127.0.0.1:6379> get k1
"v1"
127.0.0.1:6379> get k2
"v2"
127.0.0.1:6379>
  • Redis类型错误(运行时错误)

在开启事务后,修改k1值为11,k2值为22,但将k2的类型作为List,在运行时检测类型错误,最终导致事务提交失败,此时事务并没有回滚,而是跳过错误命令继续执行, 结果k1值改变、k2保留原值

127.0.0.1:6379> set k1 v1
OK
127.0.0.1:6379> set k1 v2
OK
127.0.0.1:6379> MULTI
OK
127.0.0.1:6379> set k1 11
QUEUED
127.0.0.1:6379> lpush k2 22
QUEUED
127.0.0.1:6379> EXEC
1) OK
2) (error) WRONGTYPE Operation against a key holding the wrong kind of value
127.0.0.1:6379> get k1
"11"
127.0.0.1:6379> get k2
"v2"
127.0.0.1:6379>

  

4.6 Redis事务中watch是如何监视实现的呢?

Redis使用WATCH命令来决定事务是继续执行还是回滚,那就需要在MULTI之前使用WATCH来监控某些键值对,然后使用MULTI命令来开启事务,执行对数据结构操作的各种命令,此时这些命令入队列。

当使用EXEC执行事务时,首先会比对WATCH所监控的键值对,如果没发生改变,它会执行事务队列中的命令,提交事务;如果发生变化,将不会执行事务中的任何命令,同时事务回滚。当然无论是否回滚,Redis都会取消执行事务前的WATCH命令。

image-20220628223740040
image-20220628223740040

4.7 为什么 Redis 不支持回滚?

以下是这种做法的优点:

  • Redis 命令只会因为错误的语法而失败(并且这些问题不能在入队时发现),或是命令用在了错误类型的键上面:这也就是说,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失败的命令是由编程错误造成的,而这些错误应该在开发的过程中被发现,而不应该出现在生产环境中。
  • 因为不需要对回滚进行支持,所以 Redis 的内部可以保持简单且快速。

有种观点认为 Redis 处理事务的做法会产生 bug ,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在通常情况下, 回滚并不能解决编程错误带来的问题。 举个例子, 如果你本来想通过 INCR 命令将键的值加上 1 , 却不小心加上了 2 , 又或者对错误类型的键执行了 INCR , 回滚是没有办法处理这些情况的。

4.8 Redis 对 ACID的支持性理解?

  • 原子性atomicity

首先通过上文知道 运行期的错误是不会回滚的,很多文章由此说Redis事务违背原子性的;而官方文档认为是遵从原子性的。

Redis官方文档给的理解是,Redis的事务是原子性的:所有的命令,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而不是完全成功。

  • 一致性consistency

redis事务可以保证命令失败的情况下得以回滚,数据能恢复到没有执行之前的样子,是保证一致性的,除非redis进程意外终结。

  • 隔离性Isolation

redis事务是严格遵守隔离性的,原因是redis是单进程单线程模式(v6.0之前),可以保证命令执行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客户端命令打断。

但是,Redis不像其它结构化数据库有隔离级别这种设计。

  • 持久性Durability

redis事务是不保证持久性的,这是因为redis持久化策略中不管是RDB还是AOF都是异步执行的,不保证持久性是出于对性能的考虑。

4.9 Redis事务其他实现?

基于Lua脚本,Redis可以保证脚本内的命令一次性、按顺序地执行,其同时也不提供事务运行错误的回滚,执行过程中如果部分命令运行错误,剩下的命令还是会继续运行完

基于中间标记变量,通过另外的标记变量来标识事务是否执行完成,读取数据时先读取该标记变量判断是否事务执行完成。但这样会需要额外写代码实现,比较繁琐

5. 集群-主从复制

5.1 Redis集群的主从复制模型是怎样的?

主从复制,是指将一台Redis服务器的数据,复制到其他的Redis服务器。前者称为主节点(master),后者称为从节点(slave);数据的复制是单向的,只能由主节点到从节点。

主从复制的作用主要包括:

  • 数据冗余:主从复制实现了数据的热备份,是持久化之外的一种数据冗余方式。
  • 故障恢复:当主节点出现问题时,可以由从节点提供服务,实现快速的故障恢复;实际上是一种服务的冗余。
  • 负载均衡:在主从复制的基础上,配合读写分离,可以由主节点提供写服务,由从节点提供读服务(即写Redis数据时应用连接主节点,读Redis数据时应用连接从节点),分担服务器负载;尤其是在写少读多的场景下,通过多个从节点分担读负载,可以大大提高Redis服务器的并发量。
  • 高可用基石:除了上述作用以外,主从复制还是哨兵和集群能够实施的基础,因此说主从复制是Redis高可用的基础。

主从库之间采用的是读写分离的方式。

  • 读操作:主库、从库都可以接收;
  • 写操作:首先到主库执行,然后,主库将写操作同步给从库。
image-20220628224139614
image-20220628224139614

注意:在2.8版本之前只有全量复制,而2.8版本后有全量和增量复制:

  • 全量(同步)复制:比如第一次同步时
  • 增量(同步)复制:只会把主从库网络断连期间主库收到的命令,同步给从库

5.2 Redis 全量复制的三个阶段?

image-20220628224222691
image-20220628224222691

第一阶段是主从库间建立连接、协商同步的过程,主要是为全量复制做准备。在这一步,从库和主库建立起连接,并告诉主库即将进行同步,主库确认回复后,主从库间就可以开始同步了。

具体来说,从库给主库发送 psync 命令,表示要进行数据同步,主库根据这个命令的参数来启动复制。psync 命令包含了主库的 runID 和复制进度 offset 两个参数。runID,是每个 Redis 实例启动时都会自动生成的一个随机 ID,用来唯一标记这个实例。当从库和主库第一次复制时,因为不知道主库的 runID,所以将 runID 设为“?”。offset,此时设为 -1,表示第一次复制。主库收到 psync 命令后,会用 FULLRESYNC 响应命令带上两个参数:主库 runID 和主库目前的复制进度 offset,返回给从库。从库收到响应后,会记录下这两个参数。这里有个地方需要注意,FULLRESYNC 响应表示第一次复制采用的全量复制,也就是说,主库会把当前所有的数据都复制给从库。

第二阶段,主库将所有数据同步给从库。从库收到数据后,在本地完成数据加载。这个过程依赖于内存快照生成的 RDB 文件。

具体来说,主库执行 bgsave 命令,生成 RDB 文件,接着将文件发给从库。从库接收到 RDB 文件后,会先清空当前数据库,然后加载 RDB 文件。这是因为从库在通过 replicaof 命令开始和主库同步前,可能保存了其他数据。为了避免之前数据的影响,从库需要先把当前数据库清空。在主库将数据同步给从库的过程中,主库不会被阻塞,仍然可以正常接收请求。否则,Redis 的服务就被中断了。但是,这些请求中的写操作并没有记录到刚刚生成的 RDB 文件中。为了保证主从库的数据一致性,主库会在内存中用专门的 replication buffer,记录 RDB 文件生成后收到的所有写操作。

第三个阶段,主库会把第二阶段执行过程中新收到的写命令,再发送给从库。具体的操作是,当主库完成 RDB 文件发送后,就会把此时 replication buffer 中的修改操作发给从库,从库再重新执行这些操作。这样一来,主从库就实现同步了。

5.3 Redis 为什么会设计增量复制?

如果主从库在命令传播时出现了网络闪断,那么,从库就会和主库重新进行一次全量复制,开销非常大。从 Redis 2.8 开始,网络断了之后,主从库会采用增量复制的方式继续同步。

5.4 Redis 增量复制的流程?

image-20220628225658343
image-20220628225658343

先看两个概念: replication bufferrepl_backlog_buffer

repl_backlog_buffer:它是为了从库断开之后,如何找到主从差异数据而设计的环形缓冲区,从而避免全量复制带来的性能开销。如果从库断开时间太久,repl_backlog_buffer环形缓冲区被主库的写命令覆盖了,那么从库连上主库后只能乖乖地进行一次全量复制,所以repl_backlog_buffer配置尽量大一些,可以降低主从断开后全量复制的概率。而在repl_backlog_buffer中找主从差异的数据后,如何发给从库呢?这就用到了replication buffer。

replication buffer:Redis和客户端通信也好,和从库通信也好,Redis都需要给分配一个 内存buffer进行数据交互,客户端是一个client,从库也是一个client,我们每个client连上Redis后,Redis都会分配一个client buffer,所有数据交互都是通过这个buffer进行的:Redis先把数据写到这个buffer中,然后再把buffer中的数据发到client socket中再通过网络发送出去,这样就完成了数据交互。所以主从在增量同步时,从库作为一个client,也会分配一个buffer,只不过这个buffer专门用来传播用户的写命令到从库,保证主从数据一致,我们通常把它叫做replication buffer。

5.5 增量复制如果在网络断开期间,repl_backlog_size环形缓冲区写满之后,从库是会丢失掉那部分被覆盖掉的数据,还是直接进行全量复制呢?

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有两个关键点:

  1. 一个从库如果和主库断连时间过长,造成它在主库repl_backlog_buffer的slave_repl_offset位置上的数据已经被覆盖掉了,此时从库和主库间将进行全量复制。
  2. 每个从库会记录自己的slave_repl_offset,每个从库的复制进度也不一定相同。在和主库重连进行恢复时,从库会通过psync命令把自己记录的slave_repl_offset发给主库,主库会根据从库各自的复制进度,来决定这个从库可以进行增量复制,还是全量复制。

5.6 Redis 为什么不持久化的主服务器自动重启非常危险呢?

  • 我们设置节点A为主服务器,关闭持久化,节点B和C从节点A复制数据。
  • 这时出现了一个崩溃,但Redis具有自动重启系统,重启了进程,因为关闭了持久化,节点重启后只有一个空的数据集。
  • 节点B和C从节点A进行复制,现在节点A是空的,所以节点B和C上的复制数据也会被删除。
  • 当在高可用系统中使用Redis Sentinel,关闭了主服务器的持久化,并且允许自动重启,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比如主服务器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重启,以至于Sentinel都无法检测到这次失败,那么上面说的这种失败的情况就发生了。

如果数据比较重要,并且在使用主从复制时关闭了主服务器持久化功能的场景中,都应该禁止实例自动重启。

5.7 Redis 为什么主从全量复制使用RDB而不使用AOF?

1、RDB文件内容是经过压缩的二进制数据(不同数据类型数据做了针对性优化),文件很小。而AOF文件记录的是每一次写操作的命令,写操作越多文件会变得很大,其中还包括很多对同一个key的多次冗余操作。在主从全量数据同步时,传输RDB文件可以尽量降低对主库机器网络带宽的消耗,从库在加载RDB文件时,一是文件小,读取整个文件的速度会很快,二是因为RDB文件存储的都是二进制数据,从库直接按照RDB协议解析还原数据即可,速度会非常快,而AOF需要依次重放每个写命令,这个过程会经历冗长的处理逻辑,恢复速度相比RDB会慢得多,所以使用RDB进行主从全量复制的成本最低。

2、假设要使用AOF做全量复制,意味着必须打开AOF功能,打开AOF就要选择文件刷盘的策略,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Redis性能。而RDB只有在需要定时备份和主从全量复制数据时才会触发生成一次快照。而在很多丢失数据不敏感的业务场景,其实是不需要开启AOF的。

5.8 Redis 为什么还有无磁盘复制模式?

Redis 默认是磁盘复制,但是如果使用比较低速的磁盘,这种操作会给主服务器带来较大的压力。Redis从2.8.18版本开始尝试支持无磁盘的复制。使用这种设置时,子进程直接将RDB通过网络发送给从服务器,不使用磁盘作为中间存储。

无磁盘复制模式:master创建一个新进程直接dump RDB到slave的socket,不经过主进程,不经过硬盘。适用于disk较慢,并且网络较快的时候。

使用repl-diskless-sync配置参数来启动无磁盘复制。

使用repl-diskless-sync-delay 参数来配置传输开始的延迟时间;master等待一个repl-diskless-sync-delay的秒数,如果没slave来的话,就直接传,后来的得排队等了; 否则就可以一起传。

5.9 Redis 为什么还会有从库的从库的设计?

通过分析主从库间第一次数据同步的过程,你可以看到,一次全量复制中,对于主库来说,需要完成两个耗时的操作:生成 RDB 文件和传输 RDB 文件

如果从库数量很多,而且都要和主库进行全量复制的话,就会导致主库忙于 fork 子进程生成 RDB 文件,进行数据全量复制。fork 这个操作会阻塞主线程处理正常请求,从而导致主库响应应用程序的请求速度变慢。此外,传输 RDB 文件也会占用主库的网络带宽,同样会给主库的资源使用带来压力。那么,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分担主库压力呢?

其实是有的,这就是“主 - 从 - 从”模式。

在刚才介绍的主从库模式中,所有的从库都是和主库连接,所有的全量复制也都是和主库进行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主 - 从 - 从”模式将主库生成 RDB 和传输 RDB 的压力,以级联的方式分散到从库上

简单来说,我们在部署主从集群的时候,可以手动选择一个从库(比如选择内存资源配置较高的从库),用于级联其他的从库。然后,我们可以再选择一些从库(例如三分之一的从库),在这些从库上执行如下命令,让它们和刚才所选的从库,建立起主从关系。

replicaof 所选从库的IP 6379

这样一来,这些从库就会知道,在进行同步时,不用再和主库进行交互了,只要和级联的从库进行写操作同步就行了,这就可以减轻主库上的压力,如下图所示:

image-20220628225901289
image-20220628225901289

级联的“主-从-从”模式好了,到这里,我们了解了主从库间通过全量复制实现数据同步的过程,以及通过“主 - 从 - 从”模式分担主库压力的方式。那么,一旦主从库完成了全量复制,它们之间就会一直维护一个网络连接,主库会通过这个连接将后续陆续收到的命令操作再同步给从库,这个过程也称为基于长连接的命令传播,可以避免频繁建立连接的开销。

6. 集群-哨兵机制

6.1 Redis哨兵机制?哨兵实现了什么功能呢?

哨兵的核心功能是主节点的自动故障转移。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哨兵集群监控的逻辑图:

image-20220628230005184
image-20220628230005184

哨兵实现了什么功能呢?下面是Redis官方文档的描述:

  • 监控(Monitoring):哨兵会不断地检查主节点和从节点是否运作正常。
  • 自动故障转移(Automatic failover):当主节点不能正常工作时,哨兵会开始自动故障转移操作,它会将失效主节点的其中一个从节点升级为新的主节点,并让其他从节点改为复制新的主节点。
  • 配置提供者(Configuration provider):客户端在初始化时,通过连接哨兵来获得当前Redis服务的主节点地址。
  • 通知(Notification):哨兵可以将故障转移的结果发送给客户端。

其中,监控和自动故障转移功能,使得哨兵可以及时发现主节点故障并完成转移;而配置提供者和通知功能,则需要在与客户端的交互中才能体现。

6.2 Redis 哨兵集群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建的?

哨兵实例之间可以相互发现,要归功于 Redis 提供的 pub/sub 机制,也就是发布 / 订阅机制。

在主从集群中,主库上有一个名为__sentinel__:hello的频道,不同哨兵就是通过它来相互发现,实现互相通信的。在下图中,哨兵 1 把自己的 IP(172.16.19.3)和端口(26579)发布到__sentinel__:hello频道上,哨兵 2 和 3 订阅了该频道。那么此时,哨兵 2 和 3 就可以从这个频道直接获取哨兵 1 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哨兵 2、3 可以和哨兵 1 建立网络连接。

image-20220628230047534
image-20220628230047534

通过这个方式,哨兵 2 和 3 也可以建立网络连接,这样一来,哨兵集群就形成了。它们相互间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进行通信,比如说对主库有没有下线这件事儿进行判断和协商。

6.3 Redis 哨兵是如何监控Redis集群的?

这是由哨兵向主库发送 INFO 命令来完成的。就像下图所示,哨兵 2 给主库发送 INFO 命令,主库接受到这个命令后,就会把从库列表返回给哨兵。接着,哨兵就可以根据从库列表中的连接信息,和每个从库建立连接,并在这个连接上持续地对从库进行监控。哨兵 1 和 3 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和从库建立连接。

image-20220628230125379
image-20220628230125379

6.4 Redis 哨兵如何判断主库已经下线了呢?

首先要理解两个概念:主观下线客观下线

  • 主观下线:任何一个哨兵都是可以监控探测,并作出Redis节点下线的判断;
  • 客观下线:有哨兵集群共同决定Redis节点是否下线;

当某个哨兵(如下图中的哨兵2)判断主库“主观下线”后,就会给其他哨兵发送 is-master-down-by-addr 命令。接着,其他哨兵会根据自己和主库的连接情况,做出 Y 或 N 的响应,Y 相当于赞成票,N 相当于反对票。

image-20220628230146608
image-20220628230146608

如果赞成票数(这里是2)是大于等于哨兵配置文件中的 quorum 配置项(比如这里如果是quorum=2), 则可以判定主库客观下线了。

6.4 Redis 哨兵的选举机制是什么样的?

  • 为什么必然会出现选举/共识机制

为了避免哨兵的单点情况发生,所以需要一个哨兵的分布式集群。作为分布式集群,必然涉及共识问题(即选举问题);同时故障的转移和通知都只需要一个主的哨兵节点就可以了。

  • 哨兵的选举机制是什么样的

哨兵的选举机制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Raft选举算法: 选举的票数大于等于num(sentinels)/2+1时,将成为领导者,如果没有超过,继续选举

Raft算法你可以参看这篇文章分布式算法 - Raft算法

  • 任何一个想成为 Leader 的哨兵,要满足两个条件:
    • 第一,拿到半数以上的赞成票;
    • 第二,拿到的票数同时还需要大于等于哨兵配置文件中的 quorum 值。

以 3 个哨兵为例,假设此时的 quorum 设置为 2,那么,任何一个想成为 Leader 的哨兵只要拿到 2 张赞成票,就可以了。

6.5 Redis 1主4从,5个哨兵,哨兵配置quorum为2,如果3个哨兵故障,当主库宕机时,哨兵能否判断主库“客观下线”?能否自动切换?

经过实际测试:

1、哨兵集群可以判定主库“主观下线”。由于quorum=2,所以当一个哨兵判断主库“主观下线”后,询问另外一个哨兵后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2个哨兵都判定“主观下线”,达到了quorum的值,因此,哨兵集群可以判定主库为“客观下线”

2、但哨兵不能完成主从切换。哨兵标记主库“客观下线后”,在选举“哨兵领导者”时,一个哨兵必须拿到超过多数的选票(5/2+1=3票)。但目前只有2个哨兵活着,无论怎么投票,一个哨兵最多只能拿到2票,永远无法达到N/2+1选票的结果。

6.6 主库判定客观下线了,那么如何从剩余的从库中选择一个新的主库呢?

  • 过滤掉不健康的(下线或断线),没有回复过哨兵ping响应的从节点
  • 选择salve-priority从节点优先级最高(redis.conf)的
  • 选择复制偏移量最大,只复制最完整的从节点
image-20220628230308886
image-20220628230308886

6.7 新的主库选择出来后,如何进行故障的转移?

假设根据我们一开始的图:(我们假设:判断主库客观下线了,同时选出sentinel 3是哨兵leader)

image-20220628230332745
image-20220628230332745

故障转移流程如下

image-20220628230347436
image-20220628230347436
  • 将slave-1脱离原从节点(PS: 5.0 中应该是replicaof no one),升级主节点,
  • 将从节点slave-2指向新的主节点
  • 通知客户端主节点已更换
  • 将原主节点(oldMaster)变成从节点,指向新的主节点

转移之后

image-20220628230408904
image-20220628230408904

7. 集群-分片技术

7.1 什么是Redis Cluster?

Redis-cluster是一种服务器Sharding技术,Redis3.0以后版本正式提供支持。

7.2 说说Redis哈希槽的概念?为什么是16384个?

Redis-cluster没有使用一致性hash,而是引入了哈希槽的概念。Redis-cluster中有16384(即2的14次方)个哈希槽,每个key通过CRC16校验后对16383取模来决定放置哪个槽。Cluster中的每个节点负责一部分hash槽(hash slot)。

比如集群中存在三个节点,则可能存在的一种分配如下:

  1. 节点A包含0到5500号哈希槽;
  2. 节点B包含5501到11000号哈希槽;
  3. 节点C包含11001 到 16384号哈希槽。
  • 为什么是16384个

我们知道一致性hash算法是2的16次方,为什么hash slot是2的14次方呢?

  1. 如果槽位为65536,发送心跳信息的消息头达8k,发送的心跳包过于庞大。

    如上所述,在消息头中,最占空间的是myslots[CLUSTER_SLOTS/8]。 当槽位为65536时,这块的大小是: 65536÷8÷1024=8kb 因为每秒钟,redis节点需要发送一定数量的ping消息作为心跳包,如果槽位为65536,这个ping消息的消息头太大了,浪费带宽。

  2. redis的集群主节点数量基本不可能超过1000个。

    如上所述,集群节点越多,心跳包的消息体内携带的数据越多。如果节点过1000个,也会导致网络拥堵。因此redis作者,不建议redis cluster节点数量超过1000个。 那么,对于节点数在1000以内的redis cluster集群,16384个槽位够用了。没有必要拓展到65536个。

  3. 槽位越小,节点少的情况下,压缩比高

    Redis主节点的配置信息中,它所负责的哈希槽是通过一张bitmap的形式来保存的,在传输过程中,会对bitmap进行压缩,但是如果bitmap的填充率slots / N很高的话(N表示节点数),bitmap的压缩率就很低。 如果节点数很少,而哈希槽数量很多的话,bitmap的压缩率就很低。

7.3 Redis集群会有写操作丢失吗?为什么?

Redis并不能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这意味这在实际中集群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会丢失写操作。

8. 应用场景

8.1 Redis 客户端有哪些?

Redisson、Jedis、lettuce等等,官方推荐使用Redisson。

Redisson是一个高级的分布式协调Redis客服端,能帮助用户在分布式环境中轻松实现一些Java的对象 (Bloom filter, BitSet, Set, SetMultimap, ScoredSortedSet, SortedSet, Map, ConcurrentMap, List, ListMultimap, Queue, BlockingQueue, Deque, BlockingDeque, Semaphore, Lock, ReadWriteLock, AtomicLong, CountDownLatch, Publish / Subscribe, HyperLogLog)。

8.2 Redis如何做大量数据插入?

Redis2.6开始redis-cli支持一种新的被称之为pipe mode的新模式用于执行大量数据插入工作。

8.3 Redis实现分布式锁实现? 什么是 RedLock?

  • 常规

加锁: SET NX PX + 校验唯一随机值

解锁: Lua脚本

  • RedLock

搞多个Redis master部署,以保证它们不会同时宕掉。并且这些master节点是完全相互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存在数据同步。同时,需要确保在这多个master实例上,是与在Redis单实例,使用相同方法来获取和释放锁。

  • Redisson框架

Redisson watchdog或者它实现了RedLock方式

具体可以看后文分布式锁中实现方式。

8.4 Redis缓存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当缓存库出现时,必须要考虑如下问题:

  • 缓存穿透
    • 问题来源: 缓存穿透是指缓存和数据库中都没有的数据,而用户不断发起请求。由于缓存是不命中时被动写的,并且出于容错考虑,如果从存储层查不到数据则不写入缓存,这将导致这个不存在的数据每次请求都要到存储层去查询,失去了缓存的意义。
    • 解决方案
      • 接口层增加校验,如用户鉴权校验,id做基础校验,id<=0的直接拦截;
      • 从缓存取不到的数据,在数据库中也没有取到,这时也可以将key-value对写为key-null,缓存有效时间可以设置短点,如30秒(设置太长会导致正常情况也没法使用)。这样可以防止攻击用户反复用同一个id暴力攻击
      • 布隆过滤器。bloomfilter就类似于一个hash set,用于快速判某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其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快速判断一个key是否存在于某容器,不存在就直接返回。布隆过滤器的关键就在于hash算法和容器大小
  • 缓存穿击
    • 问题来源: 缓存击穿是指缓存中没有但数据库中有的数据(一般是缓存时间到期),这时由于并发用户特别多,同时读缓存没读到数据,又同时去数据库去取数据,引起数据库压力瞬间增大,造成过大压力。
    • 解决方案
      • 设置热点数据永远不过期。
      • 接口限流与熔断,降级。重要的接口一定要做好限流策略,防止用户恶意刷接口,同时要降级准备,当接口中的某些 服务 不可用时候,进行熔断,失败快速返回机制。
      • 加互斥锁
  • 缓存雪崩
    • 问题来源: 缓存雪崩是指缓存中数据大批量到过期时间,而查询数据量巨大,引起数据库压力过大甚至down机。和缓存击穿不同的是,缓存击穿指并发查同一条数据,缓存雪崩是不同数据都过期了,很多数据都查不到从而查数据库。
    • 解决方案
      • 缓存数据的过期时间设置随机,防止同一时间大量数据过期现象发生。
      • 如果缓存数据库是分布式部署,将热点数据均匀分布在不同的缓存数据库中。
      • 设置热点数据永远不过期。
  • 缓存污染(或者满了)

缓存污染问题说的是缓存中一些只会被访问一次或者几次的的数据,被访问完后,再也不会被访问到,但这部分数据依然留存在缓存中,消耗缓存空间。

缓存污染会随着数据的持续增加而逐渐显露,随着服务的不断运行,缓存中会存在大量的永远不会再次被访问的数据。缓存空间是有限的,如果缓存空间满了,再往缓存里写数据时就会有额外开销,影响Redis性能。这部分额外开销主要是指写的时候判断淘汰策略,根据淘汰策略去选择要淘汰的数据,然后进行删除操作。

8.5 Redis性能问题有哪些,如何分析定位解决?

举几个例子

  • 看延迟 60 秒内的最大响应延迟:
$ redis-cli -h 127.0.0.1 -p 6379 --intrinsic-latency 60
Max latency so far: 1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15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17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18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31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32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59 microseconds.
Max latency so far: 72 microseconds.
 
1428669267 total runs (avg latency: 0.0420 microseconds / 42.00 nanoseconds per run).
Worst run took 1429x longer than the average latency.
   
  • 慢日志(slowlog)

慢查询,就会导致后面的请求发生排队,对于客户端来说,响应延迟也会变长。

image-20220628231317888
image-20220628231317888
  • bigkey

大对象

  • 集中过期

一般有两种方案来规避这个问题:

  1. 集中过期 key 增加一个随机过期时间,把集中过期的时间打散,降低 Redis 清理过期 key 的压力
  2. 如果你使用的 Redis 是 4.0 以上版本,可以开启 lazy-free 机制,当删除过期 key 时,把释放内存的操作放到后台线程中执行,避免阻塞主线程
  • fork耗时严重

主进程创建子进程,会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 fork 函数

  • 使用Swap

当内存中的数据被换到磁盘上后,Redis 再访问这些数据时,就需要从磁盘上读取,访问磁盘的速度要比访问内存慢几百倍!

  • 内存碎片

Redis 4.0 版本,它正好提供了自动碎片整理的功能,可以通过配置开启碎片自动整理

9. 新版本

9.1 Redis单线程模型? 在6.0之前如何提高多核CPU的利用率?

可以在同一个服务器部署多个Redis的实例,并把他们当作不同的服务器来使用,在某些时候,无论如何一个服务器是不够的, 所以,如果你想使用多个CPU,你可以考虑一下分片(shard)。

9.2 Redis6.0之前的版本真的是单线程的吗?

Redis在处理客户端请求时,包括获取(socket读)、解析、执行、内容返回(socket写)等都是由一个顺序串行的主线程执行的,这就是所谓的 单线程.单如果严格讲,从Redis4.0之后并不是单线程,除了主线程之外,它也有后台线程在处理一些较为缓慢的操作,例如 清理脏数据, 无用链接的释放, 大key的删除, 数据持久化bgsave,bgrewriteaof等,都是在主线程之外的子线程单独执行的.

9.3 Redis6.0之前为什么一致不用多线程?

官方曾做过类似问题的回复:使用Redis时,几乎不存在CPU成为瓶颈的情况, Redis主要受限于内存和网络。例如在一个普通的Linux系统上,Redis通过使用pipelining每秒可以处理100万个请求,所以如果应用程序主要使用O(N)或O(log(N))的命令,它几乎不会占用太多CPU。

使用了单线程后,可维护性高。多线程模型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优异,但是它却引入了程序执行顺序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并发读写的一系列问题,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同时可能存在线程切换、甚至加锁解锁、死锁造成的性能损耗。Redis通过AE事件模型以及IO多路复用等技术,处理性能非常高,因此没有必要使用多线程。单线程机制使得 Redis 内部实现的复杂度大大降低,Hash 的惰性 Rehash、Lpush 等等 “线程不安全” 的命令都可以无锁进行。

9.4 Redis6.0为什么要引入多线程呢?

Redis将所有数据放在内存中,内存的响应时长大约为100纳秒,对于小数据包,Redis服务器可以处理80,000到100,000 QPS,这也是Redis处理的极限了,对于80%的公司来说,单线程的Redis已经足够使用了。

但随着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场景,有些公司动不动就上亿的交易量,因此需要更大的QPS。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在分布式架构中对数据进行分区并采用多个服务器,但该方案有非常大的缺点,例如要管理的Redis服务器太多,维护代价大;某些适用于单个Redis服务器的命令不适用于数据分区;数据分区无法解决热点读/写问题;数据偏斜,重新分配和放大/缩小变得更加复杂等等。

从Redis自身角度来说,因为读写网络的read/write系统调用占用了Redis执行期间大部分CPU时间,瓶颈主要在于网络的 IO 消耗, 优化主要有两个方向:

  • 提高网络 IO 性能,典型的实现比如使用 DPDK 来替代内核网络栈的方式
  • 使用多线程充分利用多核,典型的实现比如 Memcached

协议栈优化的这种方式跟 Redis 关系不大,支持多线程是一种最有效最便捷的操作方式。所以总结起来,redis支持多线程主要就是两个原因:

  • 可以充分利用服务器 CPU 资源,目前主线程只能利用一个核
  • 多线程任务可以分摊 Redis 同步 IO 读写负荷

9.5 Redis6.0默认是否开启了多线程?

Redis6.0的多线程默认是禁用的,只使用主线程。如需开启需要修改redis.conf配置文件:io-threads-do-reads yes

9.6 Redis6.0多线程开启时,线程数如何设置?

开启多线程后,还需要设置线程数,否则是不生效的。同样修改redis.conf配置文件 io-threads4

关于线程数的设置,官方有一个建议:4核的机器建议设置为2或3个线程,8核的建议设置为6个线程,线程数一定要小于机器核数。还需要注意的是,线程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官方认为超过了8个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9.7 Redis6.0多线程的实现机制?

核心思路是,将主线程的IO读写任务拆分出来给一组独立的线程执行,使得多个 socket 的读写可以并行化

  • 主线程负责接收建立连接的请求,获取socket放到全局等待处理队列
  • 主线程处理完读事件之后,通过Round Robin将这些连接分配给IO线程(并不会等待队列满)
  • 主线程阻塞等待IO线程读取socket完毕
  • 主线程通过单线程的方式执行请求命令,请求数据读取并解析完成,但并不执行
  • 主线程阻塞等待IO线程将数据回写socket完毕
  • 解除绑定,清空等待队列

该线程有如下特点:

  • IO线程要么同时在读socket,要么同时在写,不会同时读或写
  • IO线程只负责读写socket解析命令,不负责命令处理(主线程串行执行命令)

9.8 开启多线程后,是否会存在线程并发安全问题?

Redis的多线程部分只是用来处理网络数据的读写和协议解析,执行命令仍然是单线程顺序执行,因此不存在线程的并发安全问题

10. 其他特性

10.1 Redis事件机制?

Redis中的事件驱动库只关注网络IO,以及定时器。该事件库处理下面两类事件:

  • 文件事件(file event):用于处理 Redis 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网络IO。
  • 时间事件(time eveat):Redis 服务器中的一些操作(比如serverCron函数)需要在给定的时间点执行,而时间事件就是处理这类定时操作的。

事件驱动库的代码主要是在src/ae.c中实现的,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image-20220628231834918
image-20220628231834918

aeEventLoop是整个事件驱动的核心,它管理着文件事件表和时间事件列表,不断地循环处理着就绪的文件事件和到期的时间事件。

10.2 Redis文件事件的模型?

Redis基于Reactor模式开发了自己的网络事件处理器,也就是文件事件处理器。文件事件处理器使用IO多路复用技术,同时监听多个套接字,并为套接字关联不同的事件处理函数。当套接字的可读或者可写事件触发时,就会调用相应的事件处理函数。

  • 1. 为什么单线程的 Redis 能那么快

Redis的瓶颈主要在IO而不是CPU,所以为了省开发量,在6.0版本前是单线程模型;其次,Redis 是单线程主要是指 Redis 的网络 IO 和键值对读写是由一个线程来完成的,这也是 Redis 对外提供键值存储服务的主要流程。(但 Redis 的其他功能,比如持久化、异步删除、集群数据同步等,其实是由额外的线程执行的)。

Redis 采用了多路复用机制使其在网络 IO 操作中能并发处理大量的客户端请求,实现高吞吐率。

  • 2. Redis事件响应框架ae_event及文件事件处理器

Redis并没有使用 libevent 或者 libev 这样的成熟开源方案,而是自己实现一个非常简洁的事件驱动库 ae_event。

Redis 使用的IO多路复用技术主要有:selectepollevportkqueue等。每个IO多路复用函数库在 Redis 源码中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文件,比如ae_select.cae_epoll.cae_kqueue.c等。Redis 会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按照不同的优先级选择多路复用技术。事件响应框架一般都采用该架构,比如 netty 和 libevent。

image-20220628231916751
image-20220628231916751

如下图所示,文件事件处理器有四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套接字、I/O多路复用程序、文件事件分派器以及事件处理器。

image-20220628231940531
image-20220628231940531

文件事件是对套接字操作的抽象,每当一个套接字准备好执行 acceptreadwriteclose 等操作时,就会产生一个文件事件。因为 Redis 通常会连接多个套接字,所以多个文件事件有可能并发的出现。

I/O多路复用程序负责监听多个套接字,并向文件事件派发器传递那些产生了事件的套接字。

尽管多个文件事件可能会并发地出现,但I/O多路复用程序总是会将所有产生的套接字都放到同一个队列(也就是后文中描述的aeEventLoop的fired就绪事件表)里边,然后文件事件处理器会以有序、同步、单个套接字的方式处理该队列中的套接字,也就是处理就绪的文件事件。

image-20220628232005169
image-20220628232005169

10.3 什么是Redis发布订阅?

Redis 发布订阅(pub/sub)是一种消息通信模式:发送者(pub)发送消息,订阅者(sub)接收消息。

Redis 的 SUBSCRIBE 命令可以让客户端订阅任意数量的频道, 每当有新信息发送到被订阅的频道时, 信息就会被发送给所有订阅指定频道的客户端。

作为例子, 下图展示了频道 channel1 , 以及订阅这个频道的三个客户端 —— client2 、 client5 和 client1 之间的关系

image-20220628232200617

当有新消息通过 PUBLISH 命令发送给频道 channel1 时, 这个消息就会被发送给订阅它的三个客户端:

image-20220628232219119

10.4 Redis发布订阅有哪两种方式?

  • 基于频道(Channel)的发布/订阅

"发布/订阅"模式包含两种角色,分别是发布者和订阅者。发布者可以向指定的频道(channel)发送消息; 订阅者可以订阅一个或者多个频道(channel),所有订阅此频道的订阅者都会收到此消息。

image-20220628232251439
image-20220628232251439
  • 基于模式(pattern)的发布/订阅

下图展示了一个带有频道和模式的例子, 其中 tweet.shopopen in new window.* 模式匹配了 tweet.shop.kindle 频道和 tweet.shop.ipad 频道, 并且有不同的客户端分别订阅它们三个:

image-20220628232314728
image-20220628232314728

当有信息发送到 tweet.shop.kindle 频道时, 信息除了发送给 clientX 和 clientY 之外, 还会发送给订阅 tweet.shopopen in new window.* 模式的 client123 和 client256 :

image-20220628232334451
image-20220628232334451

另一方面, 如果接收到信息的是频道 tweet.shop.ipad , 那么 client123 和 client256 同样会收到信息:

image-20220628232349308
image-20220628232349308

参考文章

redis面试open in new window

Loading...